特別報導
-
紅綠明星大亂鬥: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 vs. NVIDIA 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八大顯示卡性能評測
暑假到了!陸續有許多遊戲大作要上市,像是7月底即將上市的《德軍總部:血氣方剛》、9月即將上市的《邊緣禁地3》和《戰爭機器5》,相信很多同學在開學前,可能會考慮更新電腦硬體。為因應這個市場需求,顯示卡的兩大陣營:AMD和NVIDIA,接連推出新系列顯示卡,如先前開箱介紹的AMD Radeon RX 5700/5700XT,NVIDIA隔沒多久也緊接著發布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顯示卡,想必有許多人會好奇這兩大陣營新卡的硬體效能差異和性價比高低,對於玩家來說,究竟什麼樣的顯示卡才適合自己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為了讓效能評比能夠更淺顯易懂,在接下來的文章裡,小編不只會利用3DMark測試Time Spy、Fire Strike和Port Royal場景分別針對DX12、DX11、光線追蹤加上DLSS情況下的畫面呈現流暢度進行評分,還會以下列六款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末日之戰Z》、《全境封鎖2》、《古墓奇兵:暗影》、《虹彩六號:圍攻行動》、《全軍破敵:三國》,利用其內建的性能測試取平均FPS表現來進行評比。 另外,為了讓玩家能夠快速地以價格和效能做為購買前的C/P值比較,最後會統計出「Time Spy分數/建議售價」的數據圖表,來表示花每一塊錢所得到的效能,讓玩家能夠做為選購參考標準之一。 在實測之前,先來檢視一遍這次測試的選手名單有誰吧,首先看到紅色陣營這方參加的是AMD Radeon RX5700和5700XT,再來是競爭對手綠色陣營的NVIDIA GeForce RTX2080、2070、2060 SUPER,以及RTX2080、2070、2060。將RTX20 SUPER系列和一般20系列相比的話,能夠發現SUPER版的CUDA核心數量都有增加,時脈提升約10%,因此整體效能會高一些。 為了公平起見,接下來的測試會統一使用單一平台,這次CPU特別採用AMD Ryzen9 3900X,為最新7nm製程12核心24執行緒的高階處理器,記憶體更挑選了DDR4-3600 16GB雙通道,硬碟為M.2 PCIe Gen4 NVMe SSD 2TB,驅動程式方面,為了支援最新的RTX 2080 SUPER,採用NVIDIA 431.56 Beta版,廢話不多說,正式開測囉! 在測試軟體部分,這次透過3D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再配合不同類型的遊戲進行測試,如射擊類型的《全境封鎖2》、《末日之戰Z》、《虹彩六號圍攻》,動作類型的《刺客教條:奧德賽》、《古墓奇兵:暗影》,和策略類型的《全軍破敵:三國》。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2K、Quad HD)、3840x2160 (4K、Ultra HD)三大主流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高畫質,其中特別的是,在測試古墓奇兵:暗影時,因為這款遊戲有支援NVIDIA Real-Time Ray-Tracing(即時光線追蹤),和DLSS(深度學習超級取樣)的關係,所以我們也會針對這兩項技術,分別測試有無開啟的狀況來做比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顯示卡: (1)AMD Radeon RX 5700 (2)AMD Radeon RX 5700 XT (3)NVIDIA GeForce RTX 2060 (4)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5)NVIDIA GeForce RTX 2070 (6)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7)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記憶體:ADATA 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M.2 PCIe Gen4 NVMe SSD 2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50XP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驅動程式:NVIDIA 431.56 Beta/AMD Adrenalin 19.7.1 WHQL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Time Spy的數據圖表,最高分的不外乎是目前最高價位的2080S,得分為11502,贏過第二名2080約5%。再來第三名則為2070S,和2080分數相差約7%,再來看到這次的主要競爭價位帶的五張顯示卡,其中相當驚人的是RX 5700 XT的得分,不只和同價位的2060S平分秋色,甚至還超越了更高價位的2070,小弟5700也不惶多讓,先是幹掉對手2060,更直接逼近上一級的2060S,差距僅僅約8%,難怪會聽說這次NVIDIA推出SUPER系列,都是為了要給對手來個下馬威,天知道AMD在正式發售前突然再降一波價格,為玩家給足了滿滿誠意,效能和價格都相當令人驚嘆不已! 再來看到Fire Strike的測試數據,可以發現更驚人的結果,RX 5700和5700XT的成績相當出色,直接電爆對手的2060和2060S,特別是5700XT的表現,幾乎能與上兩階的2070S並駕齊驅!看來AMD這次真的是占上風,殺個NVIDIA措手不及。 再看到Port Royal的測試結果,因為目前AMD的顯示卡並沒有支援光追和DLSS的關係,以下數據只有NVIDIA的顯示卡通過測試,期待之後AMD能有機會加入光線追蹤的功能,讓遊戲畫面能夠更加華麗。 在《刺客教條:奧德賽》遊戲中,預設最高特效,垂直同步關閉的狀況下,能看到Full HD解析度的測試結果,都有保持在60FPS上下,其中最高的是2080S,平均為75FPS,再來第二高的是2070S和2080,都在70FPS左右,三者的效能差距不太明顯,如果是想要追求最高效能的同學,這邊建議上2070S即可,而這次AMD的部分,RX 5700XT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平均為65FPS,與對手的2070/2060S平起平坐 。而往上調至2K解析度之後,2070等級以下的顯示卡平均都在50FPS上下,整體畫面還算流暢,如果細節特效調低一些,應該會好上許多,再調至4K之後,這時小核心的RX 5700XT,實力依然驚人,都有超過30FPS,與2060S旗鼓相當。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是款優化極佳的競技射擊遊戲,在Full HD的情況下,每張卡平均都能超過200FPS,其中令人驚訝的是,5700XT竟然能夠輕鬆超越2060S,甚至能夠與2080S勢均力敵。上調至2K解析度之後,各張顯示卡表現仍然相當優異,都能達到144 FPS以上,而4K的情況就有些明顯差異了,由於5700的默認時脈偏低的關係,只有稍微贏過2060,而大哥5700XT也只能些許贏過2060S,就一般電競賽事來說,射擊遊戲的選手較注重於畫面流暢度,而非一昧追求超高解析度,在這方面,5700和5700XT就能足夠應付了。 在《末日之戰Z》的測試中,Full HD和2K解析度的差異比較不明顯,但由於這款遊戲對AMD有做特別優化,特別在4K高解析度的情況下,5700能夠直接與2060S火拚,實力不相上下,更別提5700XT,能直接和2070S正面對決,如果再搭配AMD的Anti-Lag技術的話,想必能夠有效減少輸入延遲,加快遊戲畫面即時反應。 《全境封鎖2》同樣為AMD特別優化的遊戲,在Full HD的情況下,5700和5700XT都有稍微贏過同價位的2060和2060S,而2K解析度時,也都能達到平均60FPS,在對一般玩家來說,小編覺得選擇5700就相當足夠應付這款遊戲了。 《全軍破敵:三國》是一款經典策略遊戲系列的最新作,其遊戲場景相當複雜,小到草木飛揚,大到士兵衝鋒,畫面都相當細緻,雖然在Full HD的情況下,都有達到60FPS以上,能夠順暢遊玩,但這款遊戲講求畫面細緻,那想必是開到2K或4K解析度的情況,才能夠看得出3D模組精細度差異,而這次測試的顯示卡中,就2070S以上才有辦法輕鬆達成畫面流暢,如果想要體驗超高解析度的遊戲畫面的話,這邊推薦玩家可以考慮選擇2070S。 在《古墓奇兵:暗影》的遊戲測試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次AMD在1920x1080(Full HD)主流解析度的優化相當出色,RX 5700和5700XT都能上到平均100FPS以上,特別是5700XT,和2070S只有一分之差,在2K的情況下,紅隊都能夠輕鬆達到70FPS上下的亮眼成績,至於4K解析度的情況呢,可惜遊戲本身的優化還不夠好,整體表現都不是很理想。 再來是針對光影追蹤加上DLSS的特別測試,畢竟作為NVIDIA這一代的主要賣點,怎麼能不來試著開啟看看呢?這次測試基準為預設最高特效,開啟DLSS,並把光影追蹤的選項設定為高,結果如下,其中特別看到2060S,Full HD的表現相當棒,平均為69FPS,而2K也有達到平均51FPS,如果再稍微調低一點特效的話,應該可以穩定輸出60FPS,最後看到4K解析度的結果,因為目前遊戲還不是最佳狀態,數據參考就好,整體來說,個人推薦想要體驗光線追蹤的玩家,可以考慮購買2060S,如果預算夠的話,也可以考慮上2070S。 在看完多項遊戲和3DMark的跑分測試後,大家心目中的最想買入的顯示卡是哪一張呢?這邊小編有稍微利用各張顯示卡,在3DMark Time Spy的成績,除上美金建議售價後,得到的數據歸納了一張圖表,可以給各位玩家參考,在圖中可以看到這次最高分的是RX 5700,分數為23.5分,再來則是5700XT、2060和2060S,三者差距相當小,算是主流中階顯示卡的三巨頭。而再來是2070S,在高階的顯示卡當中,算是C/P值最高的選擇之一。 而在遊戲體驗的評比部分,如果你是一般玩家,只想要在Full HD的情況下順跑大多數的遊戲,我們會推薦你購買RX 5700或5700XT,它的價位硬是比對手便宜個1至2千,但效能卻差距不大,何樂不為?不喜歡公版散熱風扇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可以考慮再等等下個月各家推出的自製版,想必會是不錯的新選擇。 再來如果你是追求最高效能,但又不希望投資成本太高的重度玩家,不妨可以考慮選擇RTX 2070 SUPER,可說是用2070的價格,直接買到2080的效能,說到這不得不抱怨一下,小編三個月前才入手2080,沒想到這麼快就出了個2070 SUPER,真是讓人瞠目結舌...不過總歸一句話:「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這次老黃可是被AMD激到,直接繃出個SUPER,究竟是為了給對手下馬威,還是要打自家的非SUPER顯示卡呢?這就讓大家自由想像吧。 這次AMD新一代顯示卡也藉著7nm的工藝技術提升,再加上全新RDNA架構,在效能更是追上對手的腳步,期待再來後續推出的5800和5900,希望也能掀起一陣風潮,讓玩家多一個更好的選擇。
-
揭密華碩ROG於印尼市場稱霸的3大致勝公式與5大通路布局,現場深度參訪
華碩於7月11日在印尼雅加達盛大舉辦新品上市記者會,除將更多款ASUS/ ROG電競新品推向印尼市場之外,更公佈其ASUS品牌的筆電於2019年第一季的市占率高達41%,ROG品牌的電競筆電市占率更高達57%,成為稱霸印尼市場的領導品牌!就連東南亞其他國家包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方,華碩的電競筆電也是當地的第一品牌。到底華碩是怎麼做到的?以下,PCDIY!就以印尼市場為例,現場進行實地勘查,並採訪推向華碩成為印尼市場No.1的幕後功臣-華碩系統事業群東南亞業務總監 林韋廷先生(以下簡稱Jimmy),來暢談ASUS/ROG在市場經營的致勝秘辛。 華碩能在某地區的筆電市場取得第一品牌殊榮,其實得來不易,尤其在擁有2.7億人口的印尼市場,更可說是必須透過深耕當地、了解當地的特殊民情,以推出符合當地市場的各種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對該品牌建立信任度。 Jimmy表示,華碩進入印尼市場後,發現印尼市場跟台灣市場有非常大的差別,首先是印尼人幾乎都是買筆電的,買桌機的是非常少數。此外由於印尼幅員遼闊,其固網覆蓋率僅40~50%,因此一般人仍有ODD(光碟機)的需求,因此在印尼市場,你必須推出內建ODD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再來是產品定位部份,由於印尼人均GDP僅3,870美元,因此消費習慣可說是非常兩極化的,以最入門產品來說,搭載Celeron的筆電出貨量可以達到40%,當然也有存錢買高階筆電的消費者,這部份出貨量可達到10%。正因為如此,華碩接下來市場策略就是要打開中階市場!像是VivoBook Ultra這類輕薄型筆電,售價相對低廉,因此可望打入中階市場。目前總部給予印尼的目標,是消費性筆電市占率達到50%。至於電競筆電方面,希望這次發表的新品上市之後,市占率能拉到60%以上。 有關於輕薄筆電部份,對於印尼市場也算新的概念,華碩希望出貨量能達到40%至50%。入門筆電則是到30%~40%。至於高階的電競筆電部份,預估搭載GTX的電競筆電,今年印尼市場可上看120~130K,而華碩預估這部份市占率可以做到前述的60%。 此外,當一個國家消費水準提升的一個地步,其消費性筆電的性能也會提升,以泰國為例,其搭載GTX顯卡的筆電已佔26%、馬來西亞是13%、越南11%,而印尼只有4~5%,因此在電競筆電市場方面,若明年能做到8~9%,那其他鄰國將會翻倍成長。這也是華碩想要將電競生態圈帶起來的原因! 為帶起電競生態圈,必須有明確的市場策略,這部份華碩有自己的致勝三公式。Jimmy表示:這三個面向,就是產品、通路和行銷。 在產品方面,以電競筆電市場來說,華碩是第一家將電競筆電市場切割成四個等級,包含入門的TUF Gaming、中階的ROG Strix、高階的ROG Zephyrus,以及頂級的Mothership。而下半年會推出全系列的電競產品(記者會發布的新產品),也就是No Hole Strategy (無縫策略),讓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筆電,華碩都可以提供。 在通路方面,由於全印尼有5千家大大小小的經銷商,而不是每家都能賣電競筆電,因此華碩從裡面挑出50家能夠賣電競機種的,來開設ROG專賣店。華碩有5種層級的「鋪天蓋地」通路策略,詳後述。 最後是行銷方面,華碩會定期於印尼各大學舉辦Campus Tour (校園電競講座)的活動,一季度跑6個學校,以深化學校的電競文化,並倡導打電動的不一定是壞小孩的觀念。再來是跨界合作,當華碩的市占率穩定了,接下來就是透過與潮流界合作,讓一般大眾感受到華碩這個品牌是很年輕且求新求變的,像是找BMW合作,設計新的筆電外型,此外華碩與印尼當地的Under Armour合作,推出聯名款的外套。此外也透過贊助電競戰隊,以及與知名YouTuber合作,將推廣華碩產品到一般消費大眾階層。 然而由於印尼幅員遼闊,華碩在印尼的主要10區域都有設立分公司,擁有超過250個員工,負責華碩與ROG產品的銷售與服務。每間至少有4至5個當地員工負責做當地的深化與教育,這是華碩跟其他品牌不一樣的地方! 一般廠商都是有了產品之後,然後透過通路推廣之後,行銷那邊的力道,就沒有像華碩那樣鋪天蓋地。在通路方面,印尼市場其實有趣的地方在於,各大電商都有進入印尼市場,包括蝦皮、Lazada(阿里巴巴集團)、京東、Blibli、Tokopedia等等,各家也都有販售各廠牌的筆電產品,也包括華碩的產品。不過,由於筆電屬於高貴、高單價的產品,對於印尼消費者而言,他們對於線上購物(尤其是這麼高單價的產品)會比較沒有信心! 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可以從印尼的消費行為來觀察,印尼共有2.7億人口,但僅發行200萬張信用卡(僅佔0.7%),反而是行動支付在印尼非常流行。正因為信用卡發行量太少,導致印尼的線上消費比較偏重於便宜的日用品,如衣服、化妝品等等。當然這部份還得等市場慢慢改變之後,再來看未來的布局。 Jimmy表示,經過統計後發現,線上售出筆電的比例僅有5%,線下則佔了95%。這個數據是可是當地人才敢這樣講出來的!雖說競品都會對外宣稱比較正面的新聞,說他們在該市場經營有多好多好的,但其實很多都是Dealer(經銷商)上網購買的,並非電商直接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因此,華碩認為現階段線下的實體商店經營,會比線上的電商經營還要重要。目前華碩在印尼的四大都市(雅加達、泗水、萬隆、棉蘭),都有華碩的實體專賣店,有些還有開設體驗店,當然未來還會持續拓點,以期華碩在2019年底,筆電可以達到市占率50%的目標。 華碩在消費性市場獲得No.1的成績,那麼在商用市場呢?Jimmy表示,商用市場算是非常不一樣的生意模式,華碩一直以來都是以消費性市場為主,在商用市場比較沒有太多著墨,不過這部份華碩已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布局,因此今年可說是華碩在印尼商用市場的元年,也是接下來的市場目標之一。 以目前印尼的商用電腦市場,一直以來是被DHL (即Dell、HP、Lenovo)這御三家把持,佔有率達6、7成以上。華碩要如何在印尼商用市場殺出重圍呢?Jimmy表示,要先站得穩,才能跳得高。因此華碩目前做法就是打底,透過Road Show(巡迴說明會)與座談會,來將華碩品牌推廣到政府、教育及中小企業等單位,讓他們知道華碩也有高品質的商用產品,進而達到成交的目標。 說到商用產品,Jimmy表示印尼市場比較奇特,All-In-One PC (AiO PC,一體成型電腦)在印尼佔了5成市場,因為不佔空間、方便攜帶,且維護上也比較單純,使得政府單位傾向採買這樣的產品。也因此,華碩也會有對應的AIO產品,來推廣到印尼市場。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華碩最近也推出了創作者專用的筆電(例如NVIDIA Studio Laptop),Jimmy表示印尼其實有新的市場等著去開發,像是內容創作者市場,其實不只是給室內設計師、建築師等使用,一些YouTuber也用得到。這些族群其實也需要使用高效能筆電,但目前仍以購買電競筆電為主,他們要效能與功能,但不一定要有很炫的外觀,因此華碩下半年也嘗試將Studio筆電,推廣到這些族群,以開拓新的市場。 前面說到華碩致勝的三大致勝公式,其中有一項就是通路,既然線下實體通路那麼重要,華碩是如何去布局自己的通路,讓消費者選擇購買華碩的產品呢?Jimmy說明,華碩有完整的通路布局計畫,主要分成五種等級:(1) 旗艦店(AFS)、(2) 華碩專賣店(AES)、(3) 華碩多品牌店(AS)、(4) 華碩招牌店(SS)、(5) 華碩型錄(SD)。以下一一說明。 華碩旗艦店(ASUS Flagship Store)是最高階的旗艦店,店內不一定會進行產品銷售,完全主打品牌形象。再來是華碩專賣店(ASUS Exclusive Store),分成大間或小間。第三級則是華碩多品牌店(ASUS Premium Corner Store),就是該店面一邊是賣華碩的商品,另一邊是賣競品。至於第四級則是給華碩招牌店(Signboard Store),該店販售各式各樣的產品,但招牌是放華碩的,也有販售華碩的產品。最後一個等級則是華碩型錄店(Shop Decoration),主要以放置產品型錄、海報等輔銷物。 至於目前佈建的成果,第一階華碩旗艦店還沒設立,主要是還在尋覓好的地點中。而華碩專賣店則是華碩上述四大都市都已經佈建至少一間,雅加達則有兩間(詳後述)。而Premium Corner則目前有超過200間,年底目標是做到300間。再來是招牌店,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詳後述)。最後的華碩型錄則佈建到4000~5000家。 值得說明的是華碩招牌店,其實就是一種免費的廣告,讓東南亞國家的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店面,一回生、二回熟,透過這樣來建立品牌的黏著度與認同感,進而提升成交率與市占率。這種方式在已開發國家中,不一定行得通,但在開發中國家裡,確實需要且行得通的。華碩內部將這種策略稱作「鋪天蓋地」!這是其他競爭對手做不到的! 最後是行銷,華碩目前在印尼的行銷策略,包括舉辦Campus Tour (電競校園講座),與YouTuber合作擔任品牌大使,贊助電競團隊等等。當然為讓品牌知名度擴及到一般消費者族群,華碩也跨界合作,像是與BMW設計團隊合作,後來推出ROG Strix SCAR III與Hero III的電競筆電,另外也與印尼Under Armour合作推出聯名款的外套。 另外,由於印尼的特殊國情,華碩也有在各區的在地報紙(例如KORAN)上登廣告,也有在廣播上登廣告,讓塞在車陣的汽車駕駛們(註:雅加達交通是到處都在塞車),可以頻頻聽到華碩的廣告,以加深華碩品牌的印象。 如今華碩筆電的市占率已經超越競爭對手許多,因此目前您到印尼的星巴克,可以看到有人在使用筆電時,兩台就有一台就是華碩的!比蘋果還夯! 透過Jimmy上述的訪談,接下來讓我們實際參訪華碩在印尼各地所設立的專賣店、網咖,以及校園講座實況! 為建立電競品牌形象,華碩定期於印尼各大學舉辦Campus Tour (校園電競講座),以致力推廣電競活動。這次這站在 Universitas Mercu Buana 大學舉辦,主要內容有產品知識分享、電競教學,並邀請電競戰隊與ROG品牌大使,來分享各種電競相關知識與經驗,並與現場玩家進行互動,例如在現場進行格鬥友誼賽,營造出現場熱絡的氣氛。 Mangga Dua Mall (兩顆芒果IT廣場)是北雅加達Pademangan購物區的IT商城,該商城主要以販售筆電產品為主,各大PC產品也視這裡為一級戰區。華碩在這個Mall裡面共有1間ROG Store、5間ASUS Store,以及1間ZenBook Store。而華碩在此Mall裡面已是第一名的銷售品牌,市占率約45%。 二樓的ROG Store於2016年3月底開張,為第一間ROG旗艦店,有銷售ROG筆電、桌機,並可以看到主機板、顯示卡與其他電競周邊等產品。中間的5 vs.5 對戰區,會經常邀請到粉絲與電競戰隊,到現場比賽與舉辦活動,以聚集買氣! Orion Sports Center是雅加達最大的室內運動場,於2017年開幕,提供籃球、羽球、足球等大型運動場地,讓喜好運動人士來這邊運動、打球。當然電子競技也算是一種運動,因此該場地前面也與ROG合作,於2019年3月底開設了ROG Orion Esport Arena,是一家電競級網咖,裡面提供80組電腦與座位,其中包含5 vs. 5的對戰室,還有一間專業直播室,都有旗艦級配備。至於其餘座位提供高階配備區、一般配備區,與休閒配備區,分成三個消費等級。裡面採用的皆是華碩的產品,包括ROG電競桌機、各式電競周邊。 在北雅加達地區,總共有30間網咖,而這間ROG Orion Esport Arena可說是最大的一家網咖,提供ROG電競配備給喜愛電競或遊戲的玩家們現場玩樂與體驗,至於飲食部份,可能就無法跟台灣的網咖相比了。在飲料方面,各種冷飲都有提供,至於吃的部份,則目前僅提供泡麵而已,其他餐點則不提供,至於甜點或零食部份也沒有提供。主要是印尼消費者來此處主要還是玩遊戲為主,餓了就暫時吃泡麵,或回家吃飯。 目前印尼流行的電競遊戲,大多是PUBG、CS:GO、Fortnite、DOTA為主。至於這家網咖的人流方面,平常上班日(禮拜一至五)大約200~300人次小時,週末則可以高達 1000人次小時。主要客群皆是以國高中生為主,他們下課之後(或是上班族下班之後),都會找認識的朋友或固定的朋友,一同到網咖消費,而電競戰隊平常也會在這網咖進行練習。 由於印尼消費者頗重視品牌的曝光度,以增加品牌信任感,進而去購買該品牌的產品,電腦產品亦同。在Medan (棉蘭)的Merak Jingga (橙孔雀路)上,為當地頗為知名的IT街,主要販售中低階電腦產品為主,看起來就像光華商場八德路的街道類似,每一家都是電腦門市,差別在於每一家的門口都是汽車斜著停放。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華碩已是消費者心目中的第一品牌,再加上經銷商對華碩品牌的支持與厚愛,使得該街的店面招牌紛紛換上ASUS的商標看板,在這條短短80米的單行道上,可以看到超過80面醒目的ASUS大型招牌,使該街形成獨特的華碩一條街景象!亦可說是IT門市的奇景之一。 為讓一般的大型商場,也能看到與買到華碩的產品,華碩積極在印尼各地設立ASUS/ROG專賣店,其中在Medan的Sun Plaza (一家傳統的綜合式大型百貨商場)中,更設立了印尼外圍城市中的首間ASUS/ROG專賣店,讓一般民眾也能接觸到ASUS品牌所帶來的產品魅力。這間店雖然面積不大,但展示的都是ASUS和ROG品牌的暢銷筆電機種。 說到Jimmy本身的經歷,於2008年進入華碩總部擔任產品行銷、2010年到馬來西亞、2017年到東歐,到了2018年再回到東南亞。他表示自己頗熱愛東南亞市場,主要原因是華人在東南亞具有一定的優勢,包含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這些國家的經營者都是華人,亦即華人可說是掌握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雖說不一定講中文,但華人之間做生意因為都是相同種族,因此會比較親切,加上這些國家的經商環境,對於華人有一定的優勢,且市場也夠大,讓他覺得東南亞市場還有許多成長機會。 在印尼部份,Jimmy表示印尼人大部分喜歡跟台灣人一起做生意的感覺,認為台灣人很有幹勁,願意花時間去經營,這也是他願意選擇在這裡為華碩繼續積極打拼,透過上述的3大致勝公式與5大通路布局,讓華碩市占持續偉大! 市場,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透過上述的專訪與實地參訪,可以了解到華碩在經營品牌的積極度與實踐力上,確實比起其他競爭對手還要努力、用心。從華碩完整的「3大致勝公式」與「5大通路布局」策略,再加上「鋪天蓋地」的佈點,搭配各種Road Show的行銷活動,讓華碩在印尼市場多年下來,打響了品牌知名度,以讓市占率逐漸攀升,如今蟬聯市場銷售第一的寶座。相信未來,華碩也將繼續秉持這樣的精神與實踐力,在東南亞市場-甚至在全世界市場-持續發光發熱! 以上就是本次的科技專訪與實地參訪,謝謝大家收看!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1) (2) (本篇)
-
【AMD 7nm】全配備更兼具高效能、盡展太極神形變化,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實測
先前為大家做了ASRock X570 TAICHI這片主機板的開箱之後(),當然也接著來試試看最新的Ryzen 3代處理器在這片主機板上頭的表現如何。不過還是要小抱怨AMD一下,驅動一直更新,小編真的重測到手軟啊~! 照慣例,列一下測試平台的部分,除了採用的是AMD Ryzen 7 3700X之外,搭配的是Radeon RX5700顯示卡,至於記憶體則是挑選了A-DATA新推出的D60G DDR4-3600這一組,不囉嗦,來看測試吧!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記憶體:ADATA 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SSD: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1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50XP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測試習慣先來看一下CPU-Z的偵測,這次採用的處理器是AMD Ryzen 7 3700X,採7nm製程、8C/16T配置,注意一下可以看到L3 Cache的部分則是2x16MB、超大。主機板的BIOS版本為P1.40、2019/07/03。 透過CPU-Z的Bench簡單測一下CPU跑分,單核為531.5、多核則是5571.1,整體表現和對手Intel Core i9-9900K實力算是相當接近,果然這次的AMD Ryzen 3代處理器有向上挑戰對手的潛力。 除此之外,小編還利用Cinebench、AIDA64、Crystal Disk Mark、3DMark、VRMark,和多項3A遊戲大作等等軟體測試效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閱讀以下的測試數據,但可以先跟大家報告一下這次測試的結果是,X570 TAICHI有發揮出每個零件的最高效能,整體表現讓人相當滿意。 BIOS介面這次更動不大,除了一般超頻外也支援AMD Overclocking的設定,主選單可檢視電腦基本資訊與BIOS版本。超頻工具中,包含CPU頻率、電壓與DRAM等超頻控制,並包含Infinity Fabric Frequency and Dividers的設定,電壓與調壓補償都可在這設定。看到工具頁面中,除了調整主機板上RGB燈光設定和更新BIOS韌體以外,還有完整抹除硬碟資料的工具可以使用。 進到系統後,打開ASROCK自家設計的軟體A-Tuning,不僅提供簡易的效能、標準與省電運作模式切換,還有跟BIOS介面一樣詳細的OC Tweaker可透過軟體進行超頻設定,更可以透過FAN-Tastic Tuning,依照主機板或CPU的溫度來控制主機內的系統風扇轉速。最後當然不能忘記時下最流行的RGB燈光同步功能,X570 TAICHI支援自家Polychrome Sync 軟體,能夠讓玩家調整不同顏色和變換效果。 看完X570 TAICHI的外觀上採用的新一代設計,45度切角的IO護蓋和全覆蓋散熱片,黑色齒輪風格圖樣與銀灰色的鋼鐵裝甲強烈對比彷彿太極陰陽圖,搭配RGB LED燈光提升品牌信仰,增添了不少科技感及美感,再加上始終堅持擔當高效能的頂級用料,搭配Ryzen 3000系列的CPU,想必是如虎添翼!這次ASRock算是為Ryzen 3000系列的換機潮做好了萬全準備,端出牛肉來吸引玩家購買,不論是整體設計或是效能表現都十分出色,有興趣的朋友們,口袋可是得把銀子準備好啊!
-
【AMD 7nm】太極神形變化、配備齊全超豐富,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開箱
在AMD全新7nm系列產品正式解禁之後,各家板廠也都紛紛同步推出對應Ryzen 3000的主機板,ASRock這次也發布一系列的X570,其中由TAICHI系列先發、隨後還有Phantom Gaming、Steel Legend等系列會陸續上市,當然更高階的X570 AQUA頂規全水冷主機板也會接著推出,追求頂級配備的玩家可以稍等一下。 這次介紹的是ASRock第一波先發的X570 TAICHI這一片,沿襲以往TAICHI系列作為效能擔當的特色,提供玩家充足的14相供電、完整支援PCIE4.0、內建Intel WI-FI 6超高速無線網路卡、三組Hyper M.2 PCIE Gen4等規格,並搭配全覆蓋散熱片不必擔心SSD過熱降速與一體式IO擋板,除了給予相當完整的X570配備外,也讓玩家安裝時更方便,另外,更支援自家Polychrome RGB 燈效,整體個性化風格再加分! 打開包裝,先看一下配件相當豐富,除了基本該有的SATA線材、M.2固定螺絲組、無線天線、驅動程式光碟、SLI 硬板橋接器,和兩本說明書之外,還貼心提供一支T8星型螺絲起子,方便玩家拆裝全覆蓋散熱片。 再來看到主機板本體,這次X570 TAICHI依舊使用黑色電路板,但不同於上一代的是,這次搭配以45度角切分的銀灰色護蓋和全覆蓋散熱片,再加上一體式I/O擋板和金屬背板都有印上TAICHI齒輪圖樣,更加凸顯太極的特色。 主機板後方IO連接埠相當大方,有一組HDMI2.0、兩組無線網路天線連接埠、一組GbE有線網路、一組PS/2鍵鼠連接埠、八組USB3.2,其中有兩組為Gen2 10Gb (Type-C、A各一組),還提供一鍵快速更新BIOS和清除CMOS功能鍵、最後看到音效部分支援光纖輸出和7.1聲道音效接孔。 再來進一步拆解主機板,看一下底下有什麼東西吧!這次X570 TAICHI用料相當實在,採用14相Super Alloy數位供電設計,12相平均分擔CPU vCore供電,剩餘兩相為IGP供電,搭配60A高效電感相較於傳統電感有效提高飽和電流達3倍,改善主機板的VCore電壓供應的穩定性。 另外全板除音效模組外,採用頂規日本Nichicon 12K 820uF與100uF聚合物電容 ,在105ºC的極端環境下能具備至少1.2萬小時使用壽命,相較市面上不少效能級主機板仍採用5K或10K電容略勝一籌。 這次的ASROCK X570 TAICHI主機板開箱就先到這邊囉!接下來還會陸續有實際效能測試表現,就請玩家們敬請期待了!
-
【AMD 7nm】 AMD爆香7nm產品實測篇: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大比拼
繼前面的產品解析、產品開箱之後,本篇將針對AMD推出的7nm處理器(包括Ryzen 9 3900X與Ryzen 7 3700X)、顯示卡(包括Radeon RX 5700 XT與Radeon RX 5700),以及所搭配的X570主機板(包括ASUS Crosshair VIII Hero、MSI MEG X570 Godlike等等),來進行不同的平台交互測試,搭配最新PCIe Gen.4 x4的Corsair MP600 SSD,以及高達DDR4-3600的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記憶體。 這次AMD正式發表了7nm Zen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加上7nm Navi架構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搭配全新的X570主機板,正式開啟了PCIe 4.0新世代,可說是包辦了整個PC平台。相較於Intel目前14nm(代號為Coffee Lake)的第九代Core處理器搭配 Z390主機板,以及NVIDIA目前祭出的12nm Turing架構的Radeon RTX 20系列來說,這三者之前其實不一定都是AMD vs. Intel + NVIDIA的敵對狀態,你也可以選擇AMD CPU+NVIDIA GPU這種搭配,或是Intel CPU+AMD GPU的搭配,所以不一定是絕對敵對的狀態,亦可成為夥伴,讓消費者挑出最強的平台。 因此,這次我們在測試時,選擇了不同的組合搭配,做為本次的效能測試分析!以下是PCDIY!這次的測試平台說明: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BIOS:1105 (06/06/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GDDR6 (3) 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 8GB GDDR6 (4) 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 8GB GDDR6 (5)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6)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7)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8)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9) AMD Radeon VII 16GB HBM2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31.16 Be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2)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 GHz/4.6GHz (Turbo) (3) 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2)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BIOS:(1) 1105 (06/06/2019)、(2) 0066 (06/24/2019) 記憶體: (1) 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2) 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3)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SSD: (1)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2) 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1) ForceWare v431.16 Beta、(2) 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2) MSI MEG X570 Godlike (X570) BIOS:(1) 1105 (06/06/2019)、(2) 1.0I5 (06/26/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SSD: 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AMD陣營: (PCIe 4.0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 GHz/4.6GHz (Turbo) (2) 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BIOS:0066 (06/24/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 (1)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2)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3) AMD Radeon VII 16GB HBM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Intel + NVIDIA陣營: (PCIe 3.0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BIOS:1105 (06/06/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GDDR6 (3) 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 8GB GDDR6 (4) 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 8GB GDDR6 (5)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6)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31.16 Be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World War Z (末日之戰)…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至於2D桌面的測試部份,我們選擇了PCMark 10以及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9.0來測試整體系統運作效能,另搭配X265 Benchmark來測試4K視訊編碼時的效能(FPS),當然CineBench R20也是不容錯過的測試項目,可測試CPU在繪製CG時的效能。另外,針對單一元件性能的部份,我們用AIDA64來測試記憶體傳輸效能,並以CPU-Z來簡單測試CPU的效能。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有些人可能這次不想換CPU,而是想要知道AMD的全新顯示卡產品的效能,是否比NVIDIA顯示卡還好。因此,我們這第一回合部份,先將CPU平台固定起來,僅使用Intel Core i9-9900K 搭配Z390主機板平台,來測試AMD Radeon RX 5700系列/Radeon VII,以與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的效能。 以下就是各測試成績與說明。 以上是第一回合,使用Intel平台,來測試AMD的Radeon家族,以及NVIDIA的GeForce RTX家族。可看到互有勝負。在2D桌面的部份,AMD的贏面居多,而3D遊戲部份,則有些AMD贏得多,有些NVIDIA贏得多!請繼續看下去! 當然,有些人可能覺得顯示卡已經買了,但搭配舊的CPU,玩起來還是會卡卡的,因此想要換CPU,但不換顯示卡。而第二回合,就是我們將顯示卡鎖定起來,只選擇固定幾張顯示卡來做搭配,來測試這些顯示卡在搭配Intel Core i9-9900K + Z390主機板平台,以及搭配AMD Ryzen 9 3900X或Ryzen 7 3700X + X570主機板平台,來看看兩者是否能提供不同的體驗! 以上是第二回合,使用固定顯示卡時,AMD的CPU (PCIe 4.0),若搭配同樣也是PCIe 4.0的Radeon RX 5700系列,則有不少2D場景與3D遊戲都能領先Intel的PCIe 3.0平台。若是搭NVIDIA顯示卡,則有些遊戲會在Intel平台表現比較好一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次AMD 7nm平台的推出,所對應的主機板為X570,可完整支援PCIe 4.0,而各家板卡也陸續推出X570主機板。我們這次一共收到AMD寄來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與MSI MEG X570 Godlike兩塊主機板,因此也針對不同主機板之間做簡單的性能對比,這裡就僅列出測試結果表格,而不進行製圖了。 至於其他來自主機板廠商所寄來的X570主機板,包括ASRock X570 Taichi、ASUS ROG Crossfire VIII Formula、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等主機板,礙於測試時間有限,留待下次主機板大評測時,一併公佈測試結果,請讀者拭目以待! ▼X570主機板在以CPU效能和其他元件為主的測試成績 ▼X570主機板在以GPU效能和其他元件為主的測試成績 以上是第三回合,看來主機板之間的差異性並不會很大,玩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換的X570主機板來使用! 最後一回合,就是直接拿AMD的7nm、PCIe 4.0平台(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Radeon 5700系列顯示卡)來與Intel + NVIDIA的PCIe 3.0平台(Core i9-9900K處理器 + 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 PK。這部份可以讓想要購買新機器,或是徹底升級CPU與GPU的玩家們,做為選購時的參考! 以下就是各測試成績與說明。 以上是第四回合,可看出AMD的CPU (PCIe 4.0)+GPU (PCIe 4.0)來打只有PCIe的Intel+NVIDIA陣營,有不少2D和3D軟體都有不錯的成績,但一些針對需要高爆發時脈的遊戲,則I+N平台還是有其優勢!因此,對於玩家來說,若有需要新買電腦,AMD的7nm+PCIe 4.0平台,已值得考慮納入採購對象了。 AMD最近滿50週年,其Radeon RX 5000系列,就是根據這個來命名。這50年來,AMD在PC領域從未缺席,在上世紀486/586的時代,AMD的效能可說是與Intel平起平坐,甚至不少優秀的設計,都可以在AMD平台看到,在當時動輒上萬的價格中,AMD總是以更漂亮的價格,來供應給不少正在PC路途上學習的莘莘學子,讓他們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來組出效能更棒的電腦! 隨著千禧年到來,Intel處理器效能一直突飛猛進,AMD此時雖然一直追趕,卻也曾未忘了幫產業制定標準,讓當今64位元指令集應用程式與作業系統,統一採用AMD所提出的AMD64標準,帶領PC世界往更寬闊的應用發展。至於在繪圖方面,NVIDIA持續推出更強悍的顯示卡,讓AMD在併下ATi之後,要擺平兩邊的勢力,除了鞏固CPU地位之外,還要在GPU領域與強敵對抗!可說是一場長時間的硬仗! 在外界認為,一次同時做好兩件事,是很困難的,但AMD現在做到了!雖然相對於I+N陣營來說,AMD是間小公司,但他們卻擁有非常的大理想,自2017年開始,AMD開啟4年CPU發展藍圖,要每年都推出新的處理器產品,同時在GPU方面,也要擁有對應的GPU發展藍圖,而透過他們一步一腳印,導入最新的製程,搭配新的Chiplet技術,可說是一次豪賭!如今,終於將產品實作出來,而且是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做出敵營花了多年所做出來的產品,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從上述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到,雖然AMD這次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 Radeon 5700系列顯示卡,已經都搭配7nm、PCIe 4.0,同時還將正規記憶體時脈提升到DDR4-3200,以及搭配PCIe 4.0的SSD,在這樣如此先進的PC平台下,似乎還是有一些數據無法趕上對手的陣營。但是可別忘了,I+N的平台有些是比較高階的,售價比起這次AMD推出的平台還要貴很多!因此若單純比較Core i7-9700K + GeForce RTX 2070的話,AMD的勝算可說是非常高的! 若您是效能狂熱玩家,覺得AMD這次出擊,好像打不到Intel和NVIDIA的痛點,那麼也請別忘了,AMD還有Ryzen R9 3950X的旗艦版處理器,還有Radeon RX 5700 XT 50週年紀念版,都還未出擊!更何況AMD後續還會推出Ryzen Threadripper第三代,以及更高階的Radeon RX 5000系列 (例如5800甚至5900),這些動作,都已經讓NVIDIA被逼到趕快推出SUPER系列來應戰,而Intel雖說目前還不曉得有什麼下一步的行動(也許降價促銷?!),但也似乎急了。這是有史以來,一間小公司能同時讓兩間大公司都緊張了、皮皮挫了的時代,就讓我們迎接下世代PCIe 4.0的全新PC世代來臨!
-
【AMD 7nm】8代「英雄」C8H駕到、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開箱
因應AMD推出第三代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各主機板廠商也紛紛對應推出X570主機板,這次要介紹的是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這次在外型上和上一代有些不同,這一次整體的外型設計低調簡潔,但在燈效設計上又有高調的華麗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整體看起來滿好看的。 這次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在外型設計上相較於上一代有許多改動,除了整體的配色採黑色配色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這次的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主機板開箱就到這邊囉!接下來還會陸續有主機板的實際效能測試表現,就請玩家們敬請期待了!
-
【AMD 7nm】AMD Yes真香、7nm殺手級顯示卡報到!Radeon RX 5700 XT、RX 5700雙開箱
早前謠傳已久的AMD Navi顯示卡來惹~AMD在Computex 2019和E3 2019推出全新Radeon RX 5700 XT和Radeon RX 5700兩張顯示卡,採用新遊戲架構、擁有遊戲高逼真度、支援遊戲動態設定。這次採用的全新Navi GPU家族的特色包含:採用RDNA核心架構設計,7nm製程,支援GDDR6記憶體、支援PCIe 4.0,內建Radeon Media Engine與Radeon Display Engine。 小編在第一時間收到AMD Radeon RX 5700 XT、RX 5700兩張顯示卡,接下來就馬上來幫大家「匹乓」(聞香)囉! 簡單快速介紹一下RX 5700 XT的硬體規格,擁有40組運算單元、2560組流處理器、效能可高達9.75 TFLOPS,採用8GB GDDR6、基礎時脈/遊戲時脈/爆發時脈分別為1605MHz/1755MHz/1905MHz。 接下來是Radeon RX 5700,一樣快速帶一下基本硬體規格,有36組運算單元、2304組流處理器、效能可高達7.95 TFLOPS,採用8GB GDDR6、基礎時脈/遊戲時脈/爆發時脈分別為1465MHz/1625MHz/1725MHz。 這次AMD推出的Radeon RX 5700 XT和RX 5700是繼早前的Radeon VII以後又再度推出的7奈米顯示卡,連同同步推出的Ryzen 9 3900X和Ryzen 7 3700X處理器的誕生,也預告AMD全面進入7奈米世代!詳細的測試結果,小編將會在稍後為大家帶上!
-
【AMD 7nm】 AMD爆香7nm顯示卡解析:Radeon RX 5700 XT與RX 5700
AMD於7月7日正式推出全新的7nm顯示卡,也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Radeon RX 5700 XT與Radeon RX 5700。這兩張顯示卡到底有什麼新功能能夠吸引玩家?以下我們就來一一解析! 首先AMD 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搭載的是7nm Navi GPU,此GPU採用的是新的RDNA架構。與先前GCN架構的不同處,在於GCN (Graphics Core Next)的著重在Compute (運算,例如礦卡)、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主要聚焦在工作站、伺服器、數據中心的運算加速應用。而新的RDNA則主要著重在Gaming (遊戲),例如Sony採用RDNA架構,做為新一代遊戲主機的發展主軸,同樣也是AMD在Gaming PC的主要發展架構。 也就是說,搭載RDNA架構Navi GPU的AMD 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就是完完全全針對遊戲玩家所打造,能提供更好的遊戲效能!至於先前搭載GCN架構的Vega GPU (包括Radeon VII、Radeon RX 570/580/590等)顯示卡,在遊戲效能上也許沒有競爭對手強,但在挖礦應用上,或是專業繪圖上,卻有不錯的效能。因此,未來新的顯示卡將會以RDNA架構為主,為玩家打造出絕佳的遊戲顯示卡,未來也發展出RDNA 2架構,讓遊戲效能再次爆發!當然先前的GCN架構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因此RDNA與GCN會是並行的發展狀態。 這次AMD基於7nm NAVI GPU、並以RDNA架構所開發的遊戲顯示卡,就是Radeon RX 5000系列,首發的產品有Radeon RX 5700、Radeon RX 5700 XT,以及限量版本的Radeon RX 5700 XT 50週年紀念版,採用PCIe 4.0架構設計,搭配GDDR6記憶體8GB,整張卡功耗控制在250W以下。先來看規格表吧! ▽表 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規格表 這次AMD一口氣推出3款Radeon RX 5700等級顯示卡,目標就是瞄準NVIDIA的GeForce RTX 2070系列,AMD在E3期間公佈其測試結果,大多數都贏過RTX 2070,致使NVIDIA趕緊在7月2日搶先發表新的,來迎戰AMD的來勢洶洶!面對AMD這次新的顯示卡攻勢,玩家是否值得花錢升級顯示卡呢?本專題後面的實測文章,將給您最完整的分析! 這次AMD除了5700 XT 50週年版是自己發行之外,其他兩款(5700 XT與5700)都有官方的版本,以及各AIB (Add-in-Board合作夥伴,例如ASRock、Sapphire、PowerColor…等廠商)所推出的版本。玩家想買的話,可以直接從AMD.com官方網站去買官方版本,或是各AIB廠商所推出的版本,以後者來說,可能出廠時脈會不一樣,因此會有更多可以選擇。 以下的顯示卡,會以AMD官方的5700 XT與5700為主,更詳盡的開箱文,可參考一文。 AMD這次的RDNA架構,到底多厲害,以下我們就透過AMD的簡報,來深入介紹這個全新的架構,這部份會比較屬於硬知識。若不想燒腦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一PART,繼續看下一段吧! 大家對於光追的看法是什麼?現在「光追」這些顯卡,你願意花很多錢去買貴鬆鬆的顯示卡之後,然後再苦苦的等待那些有支援光追的遊戲上市嗎? 其實有關於光追的部份,AMD也覺得這是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畢竟遊戲畫質朝向更逼真、更接近真實世界的畫面呈現,本來就是一種追求極致數位藝術的作法與潮流!只差在你要曲高和寡,還是普羅大眾。這部份,AMD是認為得先從遊戲產業著手,包含硬體廠商、遊戲廠商們,要一起將遊戲做到具備光追效果,卻又不需要耗費消費者太多花費才能擁有!簡單來說,光追應該是軟硬體廠商一起按照產業的標準來推動,而非單一硬體廠商搶先推,然後要求遊戲廠商得使用單一硬體廠商的函式庫來做到光追。 而且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搶先買了一張貴貴的光追顯示卡,結果遊戲軟體在後面慢慢跟。一般消費者大多是會等到兩三年之後,光追遊戲的數量開始變多了,到了覺得可以換卡的時候,才會去換,以享受到最新的遊戲畫質。 那麼AMD是否會發展光追呢?關於這部份,AMD有他們的說法,請參考下圖! 簡單來說,因為目前有太多的遊戲還沒支援光追,主要是因為遊戲廠商在開發遊戲時,都希望能夠支援最多平台,這個平台可能包含PC、家機 (若有手機版則要另外規劃),若要遊戲廠商特別針對單一硬體廠商的平台去開發遊戲,那麼就得花費額外的研發人力去實做,以開發出具備即時光追效果的遊戲。這樣的話,就會變成只有該平台單一獨享光追效果,與其如此,廠商還不如等到有共同的產業標準,運用該標準來開發光追遊戲,以支援更多平台,讓遊戲只要單一開發、就能多平台享用。 接下來介紹Radeon RX 5700系列的架構。 這次在驅動程式方面,AMD也在自家的Adrenalin 2019版驅動程式新增的不少功能。涵蓋了AMD LINK (手機連電腦遠端玩遊戲)、ReLive (串流直播)、Chill (省電功能)、Anti-Lag (防延遲)、Image Sharpening (影像銳利化)、FidelityFX (畫質提升工具)上,都有許多新增或改進的功能,搭配RDNA架構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來使用,更加麻吉!同樣於7月7日開放下載,以下就來介紹新版Adrenalin 2019驅動程式的內容! 以上就是Radeon RX 5700 系列顯示卡的各種全新特色解說 透過上述的解說,可以得知AMD這次以7nm + PCIe 4.0的Navi GPU所設計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透過RDNA架構的優化,讓其效能有十足的進步。在7月7日首發的Radeon RX 5700 XT與Radeon RX 5700,分別就是針對NVIDIA的GeForce RTX 2070與2060為假想敵,雖說NVIDIA於7/2祭出RTX SUPER版本來迎戰,但AMD在7/5也反擊,宣佈將原先三款5700顯示卡的售價,降個30~50美元,使得AMD在整體C/P值的部份,贏面還是居多,請參考下面的比較表就可以得知。 ▽AMD與NVIDIA的C/P值比較表 有關於效能方面,請參考我們的效能測試篇。整體而言,AMD推出的全新7nm + PCIe 4.0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針對2K (2560x1440)遊戲玩家所打造,提供絕佳的遊戲體驗,若再搭配Ryzen 3000系列 CPU,以及FreeSync 2 HDR顯示器,將賦予玩家們耳目一新的電競新體驗!
-
PLEXTOR M8V 256GB & M9PeGN 1TB feat.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618+實測開箱,賦予NAS更省電、高效、可靠的企業私人雲應用!
近年來,資通訊科技逐漸邁向智慧化發展,各種創新應用諸如AI、深度學習,甚至AR/VR等應用,也陸續導入各企業領域。無論是超大型企業或是中小型企業,無不面臨到新技術應用的衝擊,除了導入各式雲端解決方案來提升企業競爭力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保留企業本身的數位資產,以因應未來的數位轉型! 當今各企業都累積了不少重要數位資料,為妥善保存這些資料,並隨時能夠快速存取,在各種本地端的大容量儲存方案中,唯一能提供企業最佳的儲存載體,就是企業建構自己私有雲,也就是設立專用檔案伺服器(File Server)或是選購坊間的NAS (網路儲存裝置)。其提供公司內部網路環境的各種資料的快速存取,並可設定從公司外部來存取,以達到資料存取控管的需求,也不必擔心資料存放到第三方雲端儲存服務會有洩漏風險。 以中小企業來說,選用NAS來存放公司資料,可說是既方便又具彈性的選擇。而目前市售NAS產品有分成4-bay、6-bay、8-bay,甚至10-bay以上等機種,讓IT人員能夠依照自己企業的規模與資料量,來選擇適當的NAS產品。 然由於當今NAS產品幾乎都是設計給HDD (傳統硬碟)來使用,因此使用情境也幾乎是針對HDD來設計。因為HDD有容量超大的優勢,雖說存取速度比較慢,但還是可以透過多顆HDD搭配各種RAID (磁碟陣列)模式,來達到加速效果與資料備援目的,以防止資料因為HDD的故障而造成資料毀損。 正因為NAS經常需要24小時開機,提供企業不中斷的資料存取服務,採用傳統HDD雖然在容量價格比(Capacity Cost)上面比SSD吃香(以目前來說,HDD大約為0.74GB/NTD;而SSD大約是0.35GB/NTD),但是HDD擁有不少缺點,當有故障發生時,置換硬碟需要花掉不少時間(可能要幾小時以上)來進行資料重建,甚至必須停止服務,如此一來,往往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營運,這也是一般NAS須能提供資料保護能力,才能讓意外或災害來臨時,能保有企業重要資料不被毀於一旦。 根據中,可發現各家HDD的AFR (年度故障率)整體比率為1.71%,這個數字代表HDD在一年365天內可能發生故障的機率,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碰到壞掉的機率可說是非常低,但對於企業來說,使用更多HDD也代表著故障發生的機率提升,一旦HDD發生故障,企業所面臨的不會只有再購置新HDD的成本,還要加上資料重建、停止服務時間的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成本。 隨著近年來SSD售價的不斷下降,加上SSD控制器也越來越成熟,資料可靠性也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SSD容量價格比已經快要是HDD的一半的情況下,不少使用者在選購NAS時,會開始考慮改用SSD來取代傳統HDD。雖然初次購置成本會比較高,但若考慮後續的營運成本、維護成本、風險成本等TCO之下,其實SSD會比較HDD划算。 在各種SSD中,光寶科技的Plextor品牌SSD,是主打消費性市場的SSD,除可拿來當成電競電腦(Gaming PC)專用的SSD,亦可拿來當成個人或是企業專用的NAS儲存裝置。這次要介紹的有兩款,分別是Plextor M8VC,以及Plextor M9Pe。前者為2.5” SATA 6Gbps規格,可以當成大多數NAS的主要儲存裝置,而後者則是M.2 2280 NVMe PCIe 3.0 x4規格,可以用來當成新一代NAS的快取碟。 Plextor的M8V SSD,有兩種規格:一種是M8VC (2.5” SATA 6Gbps);另一種是M8VG (M.2 2280 SATA 6Gbps)。這裡以前者做簡介,外殼採用霧銀色鋁金屬,並有Plextor的字樣,採用2.5” SATA介面,因此可以安裝在NAS硬碟托盤的2.5”固定處。容量有128GB/256GB/512GB可供選擇。 在元件的使用上,M8VC採用的是SMI的SM2258控制器,搭配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 Flash顆粒,以及512MB DDR3緩衝區,最大耗電量是5V/1.5A,MTBF (平均損耗時間)大於150萬小時,耐用性達140 TBW。在效能上,循序讀寫最大達 560 MB/s與520MB/s (256GB版本則是560MB/s與510MB/s)。至於隨機讀寫效能則分別可達82,000 IOPS與81,000 IOPS (256GB版本則是81,000 IOPS與80,000 IOPS),對於NAS的應用方面可說是非常充足。 值得說明的是,M8VC內建LDPC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糾錯技術,具備優秀的錯誤修正機制,以兼顧資料傳輸的安全性與完整性。同時還支援RAID Engine (磁碟陣列加速器)和Data Shaping (資料管理)技術,可提高SSD的穩定度,讓用戶安心的儲存所有資料。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我們選擇M8VC當成本次測試的主角之一。 有關於更詳細的Plextor M8V測試與介紹,請參考「」。 Plextor的M9Pe SSD,有三種規格:一種是M9Pe(Y) ,為PCIe HHHL插卡式,是具備RGB燈效與流線散熱片的電競機種;一種是M9Pe(G),為M.2 2280 NVMe PCIe 3.0 x4的規格,是具備流線散熱片的電競機種;最後一種則是,也就是M9Pe(G)少掉散熱片的版本。這裡以M9PeGN做簡介,容量有256GB/512GB/1TB可供選擇,採用M.2 2280 NVMe PCIe 3.0 x4的規格設計,可用來安裝在新一代NAS的M.2插槽上當成儲存裝置,或是搭配NAS廠商推出的SSD快取介面卡來使用。 在元件的使用上,M9PeGN採用的是Marvell的88SS1093控制器,搭配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 Flash顆粒,以及512MB LPDDR3緩衝區,最大耗電量是3.3V/2.5A,MTBF (平均損耗時間)大於150萬小時,耐用性達160 TBW。在效能上,循序讀寫最大達 3.2 GB/s與2.1GB/s。至於隨機讀寫效能則分別可達400,000 IOPS與300,000 IOPS,對於NAS在快取資料上面的調度,可說是非常夠用。 同樣的,M9PeGN也內建LDPC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糾錯技術,可以保證資料正確性並提供高速效能及可靠性。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我們選擇M9PeGN當成本次測試的主角之一。 有關於更詳細的Plextor M9Pe測試與介紹,請參考「 」。 Plextor SSD可適用於各家的NAS,這次為了測試耗電量與效能,我們選擇了Synology (群暉科技)的DS1618+ 6-bay NAS,來做為這次的主角。選擇這台的用意在於,它提供科技愛好者及中小企業的彈性儲存擴充方案,能夠輕鬆處理工作負載,加上可額外加裝M2D18介面卡,搭配M.2 SSD做為快取,以進一步提升儲存表現(或可選擇安裝 10GbE介面卡,以10Gb乙太網路來加快網路速度。這裡以前者為例)。 ,主機採用黑色外型設計,具備6組磁碟槽(具有安全鎖設計),可安裝3.5”的HDD或2.5”的HDD/SSD做為儲存裝置。內部採用Intel Atom C3538 2.1GHz四核心處理器,搭配4GB DDR4 SO-DIMM (另提供1組插槽,最高可擴充到32GB) 。在存取模式方面則提供多種RAID配置方式。至於傳輸效能方面,在採用雙GbE網路聚合模式下,最高可達到循序存取流量 2,037 MB/s。 在面板部份,主機正上方有開關,右下方有一組USB 3.0埠。主機背面則可看到兩個大散熱風扇、電源插孔,以及一組擴充槽擋板(主機裡面提供一組PCIe Gen. 3x8插槽,可用來安裝上述的M8D18或10GbE介面卡),在連接孔方面則提供4組RJ45 GbE網路埠(支援Link Aggregation網路聚合/故障轉移)、兩組USB 3.0埠,以及兩組eSATA埠。至於底部則有記憶體插槽區,將螺絲轉開即可看到兩組SO-DIMM插槽,其中一組已插上4GB DDR4 2400的記憶體了。 軟體功能部份,DS1618+內建的DSM軟體介面,提供NAS必備的各種軟體需求,在儲存裝置方面,可支援iSCSI以提供遠端掛載需求,支援SHR (Synology Hybrid RAID)與Basic、JBOD、RAID 0/1/5/6/10等磁碟陣列模式,對於SSD方面也支援SSD TRIM與SSD讀寫快取等功能。支援Btrfs、EXT4、EXT3、FAT、NTFS、HFS+、exFAT等檔案格式,可輕鬆與搭載各式作業系統的電腦或裝置進行連線與資料存取,或是各種進階的應用。在網路檔案服務方面,可支援CIFS/AFP/NFS/FTP/WebDAV等檔案協定,並提供最大同時1,000組連線數(擴充記憶體後可達2,000組),可應付超多人同時對於NAS的資料存取需求。 至於其他進階功能方面,支援的項目可說是非常琳瑯滿目,搭配各式App下載,可以拿來進行各式更豐富的應用,舉凡像是Cloud Station Server、各式文件檢視、各式備份、下載管理員、郵件伺服器、多媒體伺服器、影片轉檔、虛擬機管理員、VPN伺服器、Synology Office辦公協作軟體、Synology Drive私人雲硬碟、Moments相片管理、Surveillance Station監控管理員…等等,皆可讓NAS的應用更加豐富! 在選購配件方面,Synology推出,是一張M.2 SSD轉接卡,上面可安裝兩組M.2 SSD,並在NAS設定成SSD快取,以達到顯著降低隨機I/O延遲,讓 NAS的輸入與輸出效能大幅躍進,可幫助在照片索引、檔案搜尋及虛擬化環境等應用程式的執行上,更加順暢。 M2D18介面卡上面有兩組空的M.2插槽,可安裝SATA或NVMe規格的SSD,長度則支援2242、2260、2280等,並提供超大散熱片,以幫助SSD散熱,確保系統可穩定提供卓越表現。這張卡的目的,可讓NAS透過SSD快取來增加整體效能表現,能與各種廠牌的SSD靈活搭配。 Synology相容NAS,搭配這張M2D18介面卡之後,各種密集運算與儲存的任務就可以在SSD快取中進行存取,而NAS的主要硬碟槽則負責資料儲存。讓整體NAS的效能表現更上一層樓!本次的測試,就是以這張M2D18介面卡搭配Plextor的M9PeGN SSD,來當作SSD快取碟。 在首次設定NAS時,必須先在Synology DSM軟體中,選擇「儲存空間」來建立同的儲存模式,這裡有群暉自家的SHR (Synology Hybrid RAID)模式,或是您可以選擇自訂模式(傳統RAID)。建議一般消費者可以選擇SHR模式來最大化儲存空間,若是一般運用的話,則可選擇自訂模式,並以傳統RAID模式來建立磁碟陣列。 在選擇硬碟畫面中,將所有可存取的磁碟加入,即可建立超大的儲存空間。以本次安裝6顆Plextor PX-256M8VC SSD為例,建立RAID 5即可得到共1.14TB的存取空間。在剛設定好儲存空間時,NAS系統會做一次資料一致性檢查。此時若您是使用HDD的話,就會花掉不少時間,而改使用SSD的話,這個檢查時間就會縮短,讓NAS進入正常的使用狀態! 若要進行SSD的快取設定,則只要選擇「SSD快取」選項,來建立讀寫快取或唯讀快取,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可以選擇讀寫快取,接下來就選擇快取裝置,並選擇RAID模式,以及配置容量,SSD快取即可建立完成,接著就能讓NAS的效能提升! 想得知SSD快取的效率,可透過「SSD快取」選項中,有統計SSD的快取命中率,以供使用者檢視。若不想要SSD快取的話,亦可移除掉,讓NAS恢復到先前沒有快取的模式來運作! 接下來,我們就實際測試一下,使用HDD和SSD的效能有什麼差別,又有加SSD快取和沒加SSD快取有什麼提升效果。我們這次在HDD的對照組,找來了4顆Seagate NAS HDD 2TB與2顆WD NAS HDD 2TB,至於SSD的對照組,則是6顆Plextor M8VC 256GB。而SSD快取則以2組Plextor M9PeGN 1TB為主。 測試部份,在耗電量方面,則是待機、一般運作,以及尖峰(最大值),以測試SSD到底比HDD省下多少電。而在效能方面,則是分別以2GB的Ubuntu 19.04 x64 ISO檔案,以及6.6GB的Windows 10 1903 x86+x64 ISO檔案為主要檔案,透過FastCopy來測試寫入NAS或從NAS讀出時所需要的時間,最後在多用戶測試中,找來兩台電腦同時對NAS寫入或從NAS讀出共8.6GB的兩個ISO檔案,以測試NAS的處理效率。 以下就是本次的測試數據。 ▼表 NAS測試數據比較表 在耗電量部份,以6 HDDs和6 SSDs來對比,後者大約比前者少個20W上下。若加入SSD快取卡,則個別增加約10W上下。由此可見,SSD的組合,大約比HDD的組合少了20W左右,這樣一年下來,就可以省下大約175.2度的用電量,若不搭配SSD快取的話,還可以省更多! 至於在效能方面,由於安裝SSD快取之後,會幫助NAS在使用影音轉換、相片排序、虛擬機存取時,會有顯著的效能提升。至於一般檔案存取呢?由於受限於Synology DS1618+的網路頻寬只有1Gb,因此比較不容易發現SSD的優勢,但還是有些微的效能提升,而有SSD快取下,效能還會快一點點。從表格中可以發現在6 HDDs + SSD快取模式下,大約比單獨6 HDDs的模式下,時間耗費稍微少一點點而已,在小檔案下,幾乎可以視為相同,也就是說有沒有裝快取,其實效能差不了多少。不過,在大檔案之下,有快取的模式下,就比沒快取的模式快一點點。尤其是SSD模式下快得比較明顯。 至於多用戶讀寫模式下,兩個用戶同時存取時,有SSD快取的模式下,處理時間會稍微快一點點。至於表格最後一個6 SSDs + SSD快取模式下,NAS在處理讀取優先權方面是把用戶2擺在優先,因此花的時間比6 SSDs模式下快了約46秒,但就耽誤了用戶1的檔案讀取時間約8秒。整體來說,有SSD快取的幫助,在更多人同時存取資料時,快取命中率會提升,讓NAS可以快速將檔案存取任務完成,尤其是在檔案讀取時,更能發現加速的效果。 從上述的各項測試結果,以及SSD本身具備的優勢來看,當今不管是搭配哪種電腦或裝置,SSD確實比HDD多太多的優點了。以下就是採用SSD來當作NAS的主要儲存裝置時,所擁有的優點: ● 安靜無聲 (僅剩NAS的散熱風扇聲音) ● 不會微振 (沒有HDD馬達轉動所造成的振動或共振問題,擺放更穩定) ● 超級省電 (SSD需要電量比HDD更低,多台使用下更省電) ● 速度更快 (當今SATA SSD效能都突破500MB/s以上,贏過HDD很多) ● 重量更輕 (2.5吋SSD重量非常輕,讓NAS整體重量變得更輕) ● 資料重建快,效率不減 (置換新硬碟時,SSD重建快,讓公司營運不中斷) ● 資料可靠性更佳 (SSD採電性儲存,可靠度比HDD的磁性儲存還高) ● 產品壽命更長 (HDD怕讀寫中發生地震之類的震動,SSD則完全不怕) ● 提供更多人同時使用 (SSD的IOPS很高,可讓更多使用者同時存取) ● 多種尺寸可當其他用途 (SSD有2.5”、M.2等規格,亦可當快取碟使用) 以NAS網路儲存應用來說,透過將HDD換成SSD,雖說成本稍微高一些,但卻能帶來上述這麼多的優點,因此值得最近想升級或是新購NAS的使用者參考。以上就是本次Plextor SSD 搭配Synology NAS的測試結果與心得分享!謝謝收看! 廠商名稱:Plextor浦科特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Seagate BarraCuda 510 512GB feat. FireCuda 510 1TB實測開箱,創造完美儲存體驗超快存取無界限固態硬碟!
隨著SSD(固態硬碟)的速度不斷提升、容量也大幅增加、再加上價格已經落到玩家可以接受的區間等因素之下,越來越多的玩家已經轉投SSD的懷抱,這包括了將原本電腦中的舊式傳統硬碟改成採用SSD作為主要系統安裝碟(升級)以及新組裝電腦就直接選用SSD當成主硬碟使用,以現有的硬碟機市場狀況來看,全面轉進SSD架構早已是玩家普遍的認知了。 早先由於SSD剛推出的價格昂貴而且容量偏小的情況下,預算較充裕的玩家才會選用(甚至因為容量小、所以買2顆直接做RAID 0,容量加總又能加速),但當時的傳統硬碟機(HDD)的性價比還是較佔優勢,且容量明顯大上許多,如何在兩者之間做選擇的確讓當時的玩家糾結不少心思,考慮口袋深度與實際的容量需求,想要同時兼顧兩者的特點也促使了「混合碟」的誕生,這樣的創新思維則是來自於硬碟機的全球知名大廠Seagate希捷科技,結合SSD的快速讀寫與HDD的高容量特色,在SSD尚未全面普及化以及價格仍居高不下的那一段時間,玩家可以擁有折衷的選擇權,至少魚與熊掌可以兼顧。 時至今日,隨著SSD的不斷更新,採用的NAND從SLC、MLC、TLC甚至是現階段的QLC架構,容量也從30GB/40GB一路走向現在的512GB、1TB、2TB,更不用說價格已經是相當親民,上網可以看到2.5吋版本的SSD 128GB連500元都不到,SSD的單1GB價格與HDD已經相去不遠,面對這樣的趨勢,Seagate當然也對應了不同類型的產品線來因應,在內接式的部分一共推出有3個系列,分別是BarraCuda、FireCuda以及IronWolf等。 Seagate在SSD上面的發展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包括也推出了對應消費性市場的BarraCuda 2TB版本的2.5吋規格,甚至外接式SSD的部分也推出有精緻小巧易攜帶的Fast SSD 1TB Type C版本,在一片SSD的潮流中並沒有缺席;而因應目前SSD已轉進M.2架構的需求,內接式SSD的系列也重新做了定位上的調整,分別有:走升級、筆電與超輕薄專用的BarraCuda SSD,以電競及效能為主訴求的FireCuda SSD,還有就是專注在網路附加儲存裝置的IronWolf SSD等三個系列。 其中的BarraCuda與FireCuda SSD就有推出對應M.2 NVMe的版本,而且BarraCuda SSD有2個規格架構,包括原有的2.5吋/SATA版本以及新登場的M.2,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來選用,至於FireCuda SSD則僅推出M.2架構,定位在玩家等級、容量也達到2TB,想一次把多款3A大作全裝在一起肯定沒問題。 接著就來搶先體驗一下最新版本的BarraCuda 510與FireCuda 510這兩款PCIe NVMe M.2 SSD吧! 這兩款後綴型號都是510的M.2 SSD如果光從外觀上看,大概也就是以上頭的標示貼紙來作判別,慣用的代表色則是BarraCuda的綠色與FireCuda的紅色,介面架構都是PCIe Gen 3 x4 NVMe,只不過BarraCuda採單面、FireCuda則是雙面配置,因此在FireCuda 510的另一面可以看到有貼上大大的FireCuda字樣,底下還有標上Gaming,而BarraCuda 510的另一面則就乾淨多了;至於兩者的容量也有差異,BarraCuda 510為512GB、FireCuda 510則是1TB,下面我們再來看細部的顆粒與實際配置。 這兩款510版本上頭並沒有配置或加裝散熱片,適用於主機板或筆電內部安裝,撕開上頭的標示貼紙就可以看到這兩款版本的布局配置,先來看雙面設計的FireCuda 510吧~ 撕下兩面的標示貼紙,可以看到FireCuda 510採用了自家的Seagate STXYP016C031這顆控制晶片,位置偏中間,左右各是NAND快閃記憶體2顆與快取記憶體1顆,正反面皆配置一組,所以等於FireCuda 510一共採4顆NAND搭配2顆快取記憶體的組合模式;NAND快閃記憶體是TABBG55AIV這一款Toshiba BiCS3 3D 64層TLC顆粒,具備有循序讀寫快速的特色,而快取記憶體則是採用了SK Hynix H5AN4G8NBJR UHC這顆DDR4-2400、512MB的版本。 BarraCuda 510除了控制晶片與FireCuda 510相同之外,快取記憶體也是同一顆SK Hynix版本,不過因為只有單面配置,所以只有1顆,容量為512MB;NAND採用的規格上也是Toshiba 3D 64層TLC,不過型號則為TCBBG55AIV,屬於2019/4月之後新添加的版本,單顆容量也是256GB,總配置為2顆、總容量為512GB。 基本上這兩款M.2 SSD在設計上差異並不大,定位在高效能的FireCuda 510透過更大的容量與雙倍的快取記憶體,有助於在效能上的表現會比BarraCuda 510要更優異,這從官方的讀寫速度等資訊就能得窺一二。 依照官方的數據資料可以看到在FireCuda 510的部分,讀寫速度為3,450/3,200 MB/s、IOPS則是有620/600K(1TB),總寫入可達1300TB(1TB),而BarraCuda 510則是提供了讀寫速度達3,400/2,180 MB/s(512GB)以及IOPS 350/530K(512GB)的表現,總寫入也可達320TB,對使用者來說,搭配上高達5年的保固,應該足以應付玩家的各項儲存需求。 面對SSD的價格不再像以往那樣的高不可攀,隨著價格更親民、容量更提升的情況下,另一項採購指標當然就是效能表現囉!到底產品強不強、上機實測就知道了,這次採用的平台以Intel架構為主、選用Core i9-9900K搭配Z390主機板,下面就來仔細瞧瞧Seagate這兩款SSD在各項測試軟體上面的表現。 開測之前,先透過CrystalDiskInfo驗證一下這兩款版本的ID;從偵測的截圖可以看到這兩款M.2 SSD的資料,全新版本、使用次數與累計讀寫都是從0開始,起始溫度也都維持在40度以下,兩款版本的介面規格皆為NVMe 1.3以及 PCIe Gen 3 x4,100%健康狀態。 第一發測試就先來瞧瞧在CDM下的表現。定位Gaming的FireCuda 510的讀寫效能表現高達3461.7、3232.7 MB/s,而BarraCuda 510則也有3466.4、2273.3 MB/s的成績,這部分比官方的數據還要來的高,以目前高階M.2 SSD的平均效能水準來看,FireCuda 510已經擠進最頂尖的序列中,即便是BarraCuda 510也表現不俗,雖然寫入速度稍遜色於自家大哥FireCuda 510,但讀取速度根本與FireCuda 510不相上下,以在CDM上測試結果可以達到讀寫3400、2200 MB/s水準來看,也凌駕許多中階版本的M.2 SSD了,就算拿來當成效能版的主硬碟也毫不遜色於其他廠商力推的版本。 換到ATTO的測試下,是否也有不錯的表現呢?FireCuda 510的最高讀寫達到3200、3020 MB/s,而BarraCuda 510則是3170、2670 MB/s,兩者的讀取速度大約都有達到3200或接近3200MB/s,寫入的部分FireCuda 510有破3000MB/s、BarraCuda 510則表現更超越原本官方數據的2180直接高達2670MB/s,果然不能小看BarraCuda這隻超猛的梭魚啊! 在AS SSD這項測試中可以看到連同Compression與Copy(壓縮與複製)的效能表現,先來看看FireCuda 510的部分;實測的數據在讀寫兩方面都有接近3000MB/s,讀寫分別為2863.12、2706.25 MB/s,但是注意一下,總和評分高達6523,這部分反覆數次的測試下都是大致坐落在6500分左右,想比較跟其他廠商的高階版本差多少嗎?可以參考站上先前剛做過的21款SSD綜合評比,就知道Seagate這次的FireCuda 510到底有多厲害了!(21款SSD綜合評比請參考此處→) 主角換成BarraCuda 510其實也同樣的表現不凡,讀取速度達到2894.96MB,與大哥FireCuda 510差不多,但寫入2145.25MB/s的部分就基本上接近官方的數據了,總和評分的部分也相當不錯有5501分,從測試上的表現來看,新出爐的這兩款M.2 SSD版本可以說是相當犀利,可望挑戰市場的高階SSD寶座,看來Seagate在SSD的領域算是後發先至,直接登上現階段的頂尖行列。 在Anvil's的測試部分通常數據就沒那麼浮誇,不過FireCuda 510仍舊有2520.62、2381.40 MB/s的讀寫表現,IOPS也有630跟595的成績;BarraCuda 510則是略低一些些,讀寫分別為2405.17、2183.37 MB/s,IOPS則是601與545,算是緊追在大哥的身後,就算拿來定位在Gaming效能面上,應該也是嚇嚇叫才對。 看看在TxBench上面的測試就發現與官方數據差不多,FireCuda 510讀寫有3338.685、3052.035 MB/s,BarraCuda 510則是3335.112、2283.379 MB/s,接連著幾個測試測下來的結果不難發現,這兩款的差別僅僅只是BarraCuda 510的寫入略低一些,而不論哪一款版本都能夠提供玩家相當優異的讀寫速度,如果是原先使用2.5吋版本SSD的朋友,要是主機板有支援M.2架構的話,真的可以換成BarraCuda 510了,效能提升至少3~4倍(寫入),而一般最直接影響的讀取速度更是提升了5倍以上,更不用說是還在用舊式傳統硬碟機HDD的龜速了,直接提升20~30倍以上,絕對是超有感。 除了在效能上透過多項的測試軟體來做過確切的硬體驗證之後,在軟體方面Seagate也沒有落下;獨家的SeaTools就是專門針對硬碟分析與檢測的軟體,具備硬碟健康狀態監控以及效能監控等功能,還能夠做韌體與軟體更新,隨時讓玩家掌控硬碟狀態,只要上官網就能輕鬆下載並安裝。(記得選用SeaTools SSD GUI圖形介面版本) 有兩種介面外觀可以選擇,標準Seagate綠色風格以及效能取向的FireCuda火紅版,玩家可以依偏好來選用,透過全新圖形化介面可以看到上面的FireCuda 510直接就能查看到有關型號、容量、狀態、目前使用量、即時溫度、總寫入資料量等訊息,其中的Drive Detail選項也提供了更多有關SSD的相關資料;介面的基本選單上也有其他功能與設定可供玩家使用,在Operations選項中可以看到有韌體升級、資料抹除、自我檢測等等功能模式,玩家可以依照需求來做功能的執行,這裡的介面呈現也分成綠色版與紅色版的設計差異,紅色版為圖像化設計、綠色版則是小圖示加上文字說明。 SeaTools SSD軟體除了GUI圖像化版本方便使用之外,也提供有CLI版本,如果習慣工程模式的玩家也可以下載來試試看! 從硬體配置到效能測試、搭配上獨家軟體,可以看出Seagate在SSD領域上的用心與專注,總結一下這兩款SSD的特點,BarraCuda 510的定位在「快速、可靠、多重功能」,的確,從表現上可以看到效能的確相當不錯,對於現有採用舊式硬碟或是2.5吋的使用者,拿來做升級絕對有超明顯的速度體驗,最大達512GB的容量也能提供大部分使用者作為主系統硬碟的需求,而且高達320TB總寫入資料量、180萬小時的MTBF與5年保固更是提升了產品的可靠度與耐用性,升級換新、提升速度等需求,都能透過BarraCuda 510達成,提供了玩家在多工效能與應用程式的高效能表現,相信會是BarraCuda 510的完美使命。 專注效能需求的FireCuda 510則是提升了讀寫速度與容量,高達3400/3200 MB/s的讀寫速度與最高可達2TB的超大容量,玩家不用擔心遊戲每次都只能裝1、2套的選擇糾結,一次就能將多款3A大作通通包了,同樣也具備180萬小時MTBF、5年保固,而且總寫入資料量更高達1300TB(1TB版本)/2600TB(2TB版本),可靠性與耐用度更是無庸置疑,不僅針對遊戲玩家,更是專業創作人士的必備儲存聖品,畢竟高速循序讀寫速度與高IOPS效能,有助於對影片串流的寫入與讀取穩定性,想要確切解決檔案處理速度的問題,FireCuda 510將會提供絕佳的真實體驗。 在面對SSD已逐漸成為玩家儲存首選的同時,Seagate新推出的這兩款NVMe PCIe Gen 3 x4 M.2 SSD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優勢,更不用說還有獨家的Rescue資料復原服務可供選擇,免去了SSD的救援困擾,如果玩家正打算尋找最佳的儲存裝置,那相信BarraCuda 510與FireCuda 510將會是協助您在高速讀寫世界無盡暢遊的絕佳助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LDyWCHbJM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